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當自然更自然,心理更健康

    連綿起伏的高山草原,遠方山頭的輪廓在雲霧和日光間,若隱若現,她指著遠方的山頭說:「我們下次去那吧!」

    一分鐘前,胸口悶得喘不過氣,大腿肌肉從緊繃到無力,15公斤的背包壓在肩膀和胯骨...她心想,我下次,絕對,不會折磨自己了。
    此刻,在山頂,她似乎忘了,剛剛許下的承諾。

    大自然,是不是有種魔力,能讓人忘卻身體的疲憊,留下心靈的滿足? 

     英國薩理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的凱利.懷爾斯博士(Kayleigh J. Wyles),與其他大學的研究者合作,挑選了4500多位參與者,為了資料分析,這些參與者,沒有在自然環境中超過一天,或是從事一項以上的活動。接著,請他們評估在造訪自然環境後,個人的情緒、及個人與環境的連結程度。

    結果顯示,在沒有特別保護的海岸線、城市綠地、鄉村綠地,參與者回顧當下與自然的連結,平均分數分別為3.8,3.7與3.97。在有特殊保護的自然景區,例如國家公園,平均分數為4.17;在有特殊規畫、整理的城市及鄉村綠地,平均分數為4分及4.05分。說明了,不只自然環境的種類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和情緒,環境的品質,也是一項重要因素。

   研究者分析參與者評估的分數,發現分數高低,也受其他個別性因素的影響。
1.年齡與性別。女人和年長者相較於男性與年輕人,平均給予較高的分數。
2.當下從事的活動。在自然環境中散步的參與者,評估的分數最高。原因是從事激烈運動或是野餐的參與者,較容易忽略身旁的景色,進而覺得與大自然的連結較不足。
3.持續時間的長度。在自然環境中超過30分鐘,與大自然連結的感受較強,心理狀態的恢復程度也同時提升。並且找到個人在自然環境中的最佳的時間長度,能獲得最大程度的心理助益。
 另外,對自然的體驗感受不會因為社經地位有所不同,也就是說,不管來自哪個社會階層,對自然環境的感受相差不遠。

     研究結果不只說明了自然環境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提到,在大自然中的體驗感受,與環境的受保護程度,有重要的關聯性。

    密密麻麻的代辦事項和公事,填滿了生活的角落;高樓大廈間的例行法則,似乎不是生活的長久之計,讓自己沉浸在大自然中,接受療癒吧!不過,感受身心靈放鬆的同時,別帶走一花一草,別留下一絲垃圾,保護大自然的同時,也在守護自己的心理健康。

    希望大自然賜予的快樂,能陪伴你我,度過日常中瑣碎的煩惱,和有時令人喘不過氣的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