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醫心理三 黃炳儒
在與人對談的時候,會不會發現自己有時候詞不達意,說出來的似乎跟想說的不一樣呢?這或許會讓溝通造成障礙、也會讓人一頭霧水阿!讓我們來了解到底我們想說的話、說出的話和我們知道自己說了甚麼話到底有沒有一樣呢?好像有點饒舌,不囉嗦,讓我們看下去...
瑞典隆德大學的一位安德烈亞斯·林德教授做了相關的實驗,他招募了來自瑞典的實驗參與者來做經典的Stroop作業,此作業是甚麼呢?參與者進入實驗室後,會在螢幕上看到需多的顏色字詞,每次只會出現一個字詞,像是green或是red,但特別的是,這些字是用非該字詞所述顏色寫出,像是"green"可能用藍色或黃色的顏色呈現,但不會用綠色的字呈現。這個作業要求實驗參與者說出:這個字詞是用「甚麼顏色」呈現,像出現綠色的red,則參與者要回答「綠色」。
林德教授稍微改變了Stroop作業的形式,他讓參與者戴著耳機,並告知他們在每次回答後會從耳機裡聽到自己的回答是甚麼。但實際上,他們被騙了!實驗者採用一種特殊的聲音處理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把參與者的回答轉變成聽起來相似,但卻是不同的意思的字詞,像是把green變成grey,以此來混淆他們聽到的訊息。實驗結果出爐了!,78個實驗參與者中,只有約1/3的人察覺到他們從耳機聽到的訊息並不是他們真正的回答。
瑞典隆德大學的一位安德烈亞斯·林德教授做了相關的實驗,他招募了來自瑞典的實驗參與者來做經典的Stroop作業,此作業是甚麼呢?參與者進入實驗室後,會在螢幕上看到需多的顏色字詞,每次只會出現一個字詞,像是green或是red,但特別的是,這些字是用非該字詞所述顏色寫出,像是"green"可能用藍色或黃色的顏色呈現,但不會用綠色的字呈現。這個作業要求實驗參與者說出:這個字詞是用「甚麼顏色」呈現,像出現綠色的red,則參與者要回答「綠色」。
林德教授稍微改變了Stroop作業的形式,他讓參與者戴著耳機,並告知他們在每次回答後會從耳機裡聽到自己的回答是甚麼。但實際上,他們被騙了!實驗者採用一種特殊的聲音處理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把參與者的回答轉變成聽起來相似,但卻是不同的意思的字詞,像是把green變成grey,以此來混淆他們聽到的訊息。實驗結果出爐了!,78個實驗參與者中,只有約1/3的人察覺到他們從耳機聽到的訊息並不是他們真正的回答。
實驗後,林德教授請未察覺這項操弄的參與者回答他們在這一次的嘗試中說了些甚麼答案,他們的回答竟然是根據耳機撥出的訊息回答,而不是他們真正的回答。除此之外,在這些未察覺的實驗者中,發現有高達85%的人相信耳機撥放經過加工後的答案是他們真正的回答!
此實驗告訴我們,我們依賴說出後,傳達到耳朵的聲音回饋來了解我們究竟說了些甚麼,而並非完全是說出前在心裡先設想好要說的話。雖然林德教授也說,聽覺回饋並非唯一了解自己說出甚麼話的管道,但擁有聽力的人會依賴聽覺回饋勝過其他形式的回饋來了解自己說的話的意思為何。以後將這一點謹記在心,除了在說話前仔細思考要說出的話,還要在聽到自己說了甚麼後去確認自己是否說出想說的話,若發現有落差才能及時彌補,減少出錯的機會!俗話說:小心駛得萬年船,在說話技巧上也恰好吻合這個道理呢!
資料來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4/04/140429125739.htm
http://www.nature.com/news/you-don-t-always-know-what-you-re-saying-1.15136
圖片來源:
https://www.flickr.com/photos/brizzlebornandbred/11666824305
內文中有錯字:會在螢幕上看到"需多"的顏色字詞,應該是"許多"吧。
回覆刪除yup!抱歉沒有檢查到,謝謝提醒。
刪除你的第一段真的好饒舌阿XDDD
回覆刪除這一段的實驗說明我覺得頗清楚的=)但是「他招募了來自瑞典的實驗參與者來做經典的Stroop作業,此作業是甚麼呢?」中間的「,」換成「。」可能會好一點,因為前一句話已經結束了。
第四段,應該是「耳機『撥』出了」還是「耳機『播』出了」@@?
我喜歡你最後下的結論 =目
其實讓第一段有點饒舌是想說多點趣味性,但好像大家都不這麼覺得,我下次會注意!
刪除好的,下次我會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
是「播」喔!謝謝你看得這仔細!
謝謝你!
*為什麼第二段的字體大小怎麼隨著段落變化呢~還是你想強調第二段嗎?
回覆刪除*第三段「實驗結果出爐了!,」這個標點符號...情緒起伏也太多了吧哈哈
*標點符號的全形和半形統一會比較好喔,「他招募了來自瑞典的實驗參與者來做經典的Stroop作業,此作業是甚麼呢?」這個問號是半形的喔
*而我覺得(真的只是我覺得拉)最後一段可以分成兩段來寫,前面可以像是實驗的結語,後面「以後將這一點謹記在心~」可以另起一段作為這篇文章結語。
*文章容易讀懂,還滿有收穫的!
我無法理解戴著耳機的參與者要回答什麼?也是stroop作業嗎?
回覆刪除ps哪有人兩個標點符號「!,」一起用的=A =
你文中提到
刪除部分參與者會相信他所聽到的就是他真實的答案
依同理類推的話,你文末提及當人在說話的時候也會憑藉聲音回饋來確認自己說了什麼
那是不是也可以透過聲音回饋來動搖說話者的立場?
1.段落分明~很容易懂!
回覆刪除2. 「在與人對談的時候,會不會發現自己有時候詞不達意...」,好像跟後面實驗的例子有點不同?(因為我覺得詞不達義的概念是我,所說的詞句不能確切地表達出意思,跟後面實驗的結論「我們依賴說出後,傳達到耳朵的聲音回饋來了解我們究竟說了些甚麼,而並非完全是說出前在心裡先設想好要說的話。」好像沒有太大的關聯性~)
第四段有提到「林德教授請未察覺這項操弄的參與者回答他們在這一次的嘗試中說了些甚麼答案,他們的回答竟然是根據耳機撥出的訊息回答。」所以這些受試者當時是有其他的線索去讓他們回答嘗試中說了些甚麼答案,還是只靠耳機撥出的內容來作答?因為如果只靠耳機撥出的內容來作答,有可能只是因為沒辦法記住當時所說的話,而導致現在這個結果。
回覆刪除整體敘述平易近人,除了第一段真的念起來麻煩了點。
回覆刪除另外,開頭有提到想說的話、說出來的話和自己聽到的話之間的關係,但最後結論只有想說的話和聽到的話的關聯。那說出來的話的關係是?
第一段中,"讓我們來了解到底我們想說的話、說出的話和我們知道自己說了甚麼話到底有沒有一樣呢?",但文章整體而言是著重在"說出的話"與"我們知道自己說了什麼",並沒有提到"想說的話"與"說出的話",或許開頭可以稍微修改一下,更符合整體主軸?
回覆刪除除了上述以外,整篇文章平易近人,也蠻吸引人的~
原文章的研究很有趣,聽了自己講的話才發現詞不達意,但這好像有點怪怪的?我不太確定研究中想要表達的是講出來的"詞不是原本的意思"還是"詞的讀音不是原本的讀音",因為文中的例子是green→grey,那完全不是相似的意思只是相似讀音,若放到現實生活中的完整對話就不是詞不達意,完全是在講不相關的東西
回覆刪除第一段的文法真的怪怪的,建議自己讀次,覺得饒舌記得要改一下,不然第一段就看不太懂了
回覆刪除再來關於stroop,我覺得可以直接翻成中文說明會對一般讀者比較好,也可以簡單示範一下(像翔中那一篇),否則單憑說明其實會搞不清楚
我覺得文章標題不錯,會想讓人繼續了解內文在敘說甚麼。
回覆刪除第一段真的滿饒舌的XD 難道是刻意安排的嗎哈哈,有種轉了很多彎才進行開場的感覺。
第二段的"看到需多的顏色字詞"有錯字喔喔(小錯誤啦XD
針對林德教授進行的耳機實驗,我不太了解其與stroop實驗之間的關聯以及修改處,感覺會有點點脫節,甚至是毫無關連性。
除了在第二段的實驗有點霧煞煞XD 其他整體內文,我覺得很順暢,也很貼近生活,讓人覺得很有趣:)
1.文章很平易近人,易理解 標題也有趣
回覆刪除2."傳達到耳朵的聲音回饋來了解我們究竟說了些甚麼,而並非完全是說出前在心裡先設想好要說的話"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問題,覺得這句話有點繞+怪XD
第一段自己講好像有點饒舌好好笑~~~
回覆刪除但第一段提到"詞不達意,說出來的似乎跟想說的不一樣呢"跟研究結果所說"他們的回答竟然是根據耳機撥出的訊息回答,而不是他們真正的回答" 這兩個我覺得不太一樣欸~雖然都是說出來跟原本的不一樣,但根據耳機所撥出的訊息回答比較像是被干擾的感覺(?)
#很特別的研究,滿吸引人的
回覆刪除#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聽覺回饋是即時的,在我們說話的時候就能聽到,但在這個實驗中的聽覺回饋有多少的時間差呢?耳機能完全阻隔我們自己說話時的聲音嗎?否則這個實驗好像有點像假記憶的實驗了@@
#不過這個結論好中肯啊~~~~
1.錯字:第二段第三行,【需】多的,應改為【許】多的;第四段第二行,耳機【撥】出,應改為耳機【播】出。
回覆刪除2.可考慮將最後一段第四行,「以後將這一點謹記在心,......」之後的內容獨立成文章最後的總結,這樣可讓整篇文章閱讀起來更加流暢。
「我們依賴說出後,傳達到耳朵的聲音回饋來了解我們究竟說了些甚麼,而並非完全是說出前在心裡先設想好要說的話。」這句有點長且斷句怪怪的。
回覆刪除我覺得「我們依賴傳達到耳朵的聲音回饋來了解我們說了什麼,而非依據心裡想好要說的話。」這樣就好了耶!
我也覺得「詞不達意」好像跟本實驗不太有相關~
1.研究結果跟末段結論好像沒什麼關係,研究提到需要依靠聽覺回饋來判斷我們說了甚麼,跟說話技巧、仔細思考之間的關聯性是什麼?
回覆刪除很有趣的研究
回覆刪除跟生活十分貼近
頭尾有呼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