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在家用餐好習慣,健康體態沒煩惱!

在家用餐好習慣,健康體態沒煩惱!

/張安汝

    「老外、老外、老外,三餐老是在外,人人叫我老外!」這是多年前一支廣告的內容,傳達出當時國人已有外食族的產生,隨著時間的推演到了現今外食行為已儼然變成一種主流文化。現代人不論是學生或是上班族,從早晨出門上學、上班為求省時會習慣到外頭買現成的早點,到中午也沒有自帶便當的習慣因此也是外食解決。而晚餐則是一般民眾最有可能回家吃飯的一餐,但仍有部分民眾及家庭仍舊吃外食或外賣為主特別是單身男性或是學生族群。然而青春期的肥胖會增加成年後肥胖的機率,因此學者建議多在家吃飯可以主動預防肥胖的產生,因為一般家裡所煮的家常菜多含有大量的蔬果、鈣質及五穀類,並且專家研究指出青春期的孩子在家吃飯的頻率會影響成年後肥胖的機率。

    明尼蘇達州大學的Jerica M. Berge博士和哥倫比亞大學及同事以青少年的飲食及活動進行10年的縱貫性研究,其中檢測和青少年體重相關的變動因子如:飲食攝取量、活動量等,而根據Jerica M. Berge博士表示:「在家用餐的頻率和身體質量指數(BMI)之間的關聯證實在家用餐能防止青少年過渡到成年後產生過重或肥胖」。

    開始有55%的受試者過重而另外有22%的受試者有肥胖,在持續10年的研究追蹤下顯示過重的青少年受試者中有60%的人從未在家吃過飯而顯示肥胖的受試者中有29%的人也從未在家用過餐。總體而言,根據研究結果推論以在家用餐的頻率作為基準線即便是一周在家用餐次數只有12次和那些青少年從未在家用過餐的人相比有顯著減少肥胖或過重的產生。另外研究也產生另一項有趣的結果,發現在年輕的黑人成人和白人成人相比在家用餐的頻率有較強的防止肥胖的效果,然而整體來說種族對於預防肥胖或過重的關聯顯著性太小因此也不能斷言種族為一種變動因子。

    Jerica M. Berge博士指出:「必須告知家長青少年的孩子一周至少12次在家用餐的重要性!」,家庭聚餐之所以能夠避免肥胖或過重的問題是因為家庭成員之間藉由聚餐多了情感交流的機會,而青少年也能透由和家人的聚餐中學習到正確飲食模式的典範,並且在近幾年食安問題層出不從的環境之下,在家自己烹煮的食物除了能控管自己每天蔬果、五穀類等營養素的均衡之外也能知道食物的出處及新鮮度和安全度,讓自己在吃的同時不用顧慮所吃下去的食物是否安全。因此常常下廚除了能增進廚藝精進、促進家人情感,還能讓自己擁有健康的體態,趕快戒掉外食習慣加入家庭煮夫()的行列吧!

19 則留言:

  1. 根據前述:"在家用餐的頻率和身體質量指數(BMI)之間的關聯證實在家用餐能防止青少年過渡到成年後產生過重或肥胖"
    這裡的青少年應該有包括原本BMI正常的人吧?
    想問一下,原本那23%正常BMI的受試者,在10年追蹤後(在家用餐與否)的結果是?

    回覆刪除
  2. 「在家用餐的頻率和身體質量指數(BMI)之間的關聯證實在家用餐能防止青少年過渡到成年後產生過重或肥胖」,關聯是指相關嗎?還是因果關係?其他變動因子有考慮嗎?

    回覆刪除
  3. 「在家用餐的頻率和身體質量指數(BMI)之間的關聯證實在家用餐能防止青少年過渡到成年後產生過重或肥胖」。如果是研究兩者的相關而非因果關係,後面翻譯成「證實」的用字可能不太適當。
    建議把BMI量表裡面區分為過重跟肥胖的表格補充在文章中,會讓人更快了解他們的差別。
    「現在年輕的黑人成人和白人成人相比在家用餐的頻率有較強的防止肥胖的效果,然而整體來說種族對於預防肥胖或過重的關聯顯著性太小因此也不能斷言種族為一種變動因子。」我想知道有證據可以支持、說明後面那句話嗎?因為感覺就突然迸出一句話,就做結尾了

    回覆刪除
  4. 「根據研究結果推論以在家用餐的頻率作為基準線即便是一周在家用餐次數只有1到2次和那些青少年從未在家用過餐的人相比有顯著減少肥胖或過重的產生。」這句話有點太長了沒有停頓點,會需要多看比較多次,多加個標點符號比較好喔

    回覆刪除
  5. 很有趣的題目,但想知道的是,東西方的飲食習慣是否會影響此研究呢?
    而"在家用餐的頻率和身體質量指數(BMI)之間的關聯證實在家用餐能防止青少年過渡到成年後產生過重或肥胖",這句是指相關還是因果關係呢?

    回覆刪除
  6. 這裡所謂的出外用餐應該是指單獨在外用餐??不然如果是跟家人一同出外用餐好像就可以達到在家用餐所產生的"家庭成員之間藉由聚餐多了情感交流的機會,而青少年..."問題吧??

    回覆刪除
  7. 「家庭聚餐之所以能夠避免肥胖或過重的問題是因為家庭成員之間藉由聚餐多了情感交流的機會,而青少年也能透由和家人的聚餐中學習到正確飲食模式的典範。」這樣的話與家人一起在外用餐是否也會產生相似的效果呢?

    回覆刪除
  8.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9. 感覺外食對‘外國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有時候是沒辦法的。而且這裡說在家用餐,‘家’的定義可能每個人不同。整體還是不錯的。小提議,那個字可以再大點會比較好閱讀。

    回覆刪除
  10. 想問下這句啊”開始有55%的受試者過重而另外有22%的受試者有肥胖,在持續10年的研究追蹤下顯示過重的青少年受試者中有60%的人從未在家吃過飯而顯示肥胖的受試者中有29%的人也從未在家用過餐。“是說10年後過重的青少年從55%上升到60%,肥胖者則是從22%上升到29%嗎?還是@@(我是有點看不懂><)

    回覆刪除
  11. "在家用餐的頻率和身體質量指數(BMI)之間的關聯證實在家用餐能防止青少年過渡到成年後產生過重或肥胖" 這句有點看不懂,可以解釋清楚一點嗎?

    回覆刪除
  12. 1.字可以再放大,使讀者更便於閱讀!
    2.標點符號可以多運用,將一大串句子做個良好的區隔。
    3.想知道東方社會的外食研究會不會有同樣結果?
    例如華人社會有素食餐廳或蔬食自助餐店,整體而言比國外食物的熱量還要低,或許在此情況研究會有不太一樣的情形發生。

    回覆刪除
  13. 如果時常外食但攝取的蔬菜水果一樣均衡,一樣會增加肥胖的機率嗎?

    回覆刪除
  14. 我覺得用了太多研究數據跟資料,如果能直接轉化成方便理解的結論會更容易懂

    回覆刪除
  15. 把一段分成兩段會不會好一點點~~

    回覆刪除
  16. 這樣感覺重點是食物的選擇還有烹調方式的問題
    那如果在外選擇飲食均衡健康的餐廳應該就沒有問題了吧(?

    回覆刪除
  17. 第三段再更仔細一點比較容易明白
    標題很有趣XD很像口號、標語之類的

    回覆刪除
  18. ●有點好奇「年輕的黑人成人和白人成人相比在家用餐的頻率有較強的防止肥胖的效果」這個部分有沒有甚麼原因可以做解釋~
    ●突然想到自己在家做完料理就已經降低食慾了,因為好麻煩,而且過程中一直聞到食物的味道XD

    回覆刪除
  19. 人名基本上第一次呈現全名即可(Jerica M. Berge博士),否則文中多次出現很累贅。
    第一段略長了些,且讀完會給人END的感覺,好像已經知道全部了不需要繼續讀了
    不少句子過長會喘不過氣了,建議再修正為更白話簡短的語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