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正心專】做自己喜歡的事真的會比較快樂嗎?


文/ 高醫心理碩一 蕭舒謙
圖/ 韋禮安 在意MV

創作者投入他們擅長的領域,做出許多感動人心的作品;運動員投入大量時間練習,不斷追求卓越;心理學家投身於研究,探討複雜的人類行為與其背後成因。許多人因為投入他們熱愛的領域,而得到深刻的滿足與成就感。
但有些人投入他們喜歡的事,卻帶來不好的結果,例如:好賭成性的人因此欠了一屁股債;有人因為過度沉迷網路,而忽略生活中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為什麼一樣是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有些可以帶來快樂,有些卻似乎不行呢?

l   不同熱情帶來不同結果
當我們喜歡從事某個活動,且願意花很多時間與精力在上面時,心理學家將稱之為「熱情」,加拿大社心學家羅伯特·瓦勒朗(Robert. Vallerand)進一步將熱情分為和諧性熱情(Harmonious passion)與強迫性熱情(Obsessive passion)。和諧性熱情是因為人們真心喜歡這件事情而產生,且已有研究證實能提升幸福感。強迫性熱情則是因為活動帶來的附加利益,或是因為環境壓力而產生(例如:賭徒或許是享受賭博帶來的刺激感、網路成癮者可能是為了逃避某些責任),且被證實容易帶來心理上的痛苦。
為什麼這兩種熱情都讓我們投入於某些事情,卻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呢?

l   不同熱情背後的心理機制
魁北克大學蒙特婁分校的助理教授喬安·卡彭蒂爾(Joëlle Carpentier)
針對這兩種熱情背後的心理機制做進一步的探討。她找了蒙特婁地區多間大學的學生172位,請他們分別針對自己的學業與喜歡的活動填寫問卷,測量他們在從事這些活動時是基於哪一種熱情、是否產生心流經驗、會不會一直想到他們喜歡的活動以及幸福感指數。結果顯示,影響幸福感的重要關鍵是「心流」。在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如果是基於和諧性熱情,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在從事其他活動時,也會比較容易產生心流經驗。相反的,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如果是基於強迫性熱情,不但無助於進入心流,也容易在做其他事情時,仍不斷想到那個活動,導致我們難以產生心流經驗,且降低生活滿意度、正向影響等幸福感指標。

l   什麼是心流?
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非常投入一件事時,常常做到忘了時間,甚至沒有察覺到身體的一些感覺。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將這種非常專注投入的狀態稱為「心流」(flow),當我們處於心流狀態時,可能會出現以下四個特徵:
1.       自動運轉:事情做起來很順手,不需多加思考,身體就自動發揮應有的技巧。
2.       時間感消失:覺得時間過很快。
3.       不察體感與外界刺激:因為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件事上,所以不會察覺到像是飢餓或是手機震動這樣的感覺與刺激。
4.       感到愉悅滿足:在事情完成後,感受到愉悅、滿足、成就感等正向情緒。
也就是第4點,讓人愛上那些容易達到心流的事,就算沒有外在回饋(例如金錢跟名聲),仍願意持續投入其中。

綜上所述,投入喜歡的事不一定會帶來幸福,熱情用錯地方,反而會帶來反效果。從事和諧性熱情的活動,才能真正得到快樂。如果不知道你做的事情是基於哪一種熱情,可以檢視自己在做那件事時是否進入心流狀態,並問問自己:當這件事沒有辦法讓你得到掌聲,金錢,或其他外在酬賞時,是否還能從中得到深刻的滿足與快樂?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它很有可能就是能讓你感到幸福的事。


參考資料:
1.        Vallerand, Robert J., et al. "Les passions de l'ame: on obsessive and harmonious pa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4 (2003): 756.
2.        Carpentier, Joëlle, Genevieve A. Mageau, and Robert J. Vallerand. "Ruminations and flow: Why do people with a more harmonious passion experience higher well-being?."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3.3 (2012): 501-518.

3.        Nakamura, Jeanne, and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The concept of flow." Flow and the foundation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Springer Netherlands, 2014. 239-263.

圖片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aC75cUt4jg

[正心專]香草優格讓我們有好心情


 



/心理三 鄭可欣
/詳見文末連結
 
    想像一下,你的面前有著一盤香噴噴、剛端上桌的義大利麵,腦海裡自動想像著它吃起來的味道該是如何,而接著你用叉子捲起一些、放入口中,帶來了出乎你意料之外的味覺感受〈不論是愉悅的驚喜或噁心的失落〉,這時你的心情是否也隨之波動呢?在《國際食物研究期刊》(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發表的新研究指出:食品帶來的驚喜或失望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情緒。
 
    來自荷蘭的食品與生物基研究所(Wageningen UR Food & Biobased Research, the Netherlands)、奧地利的自然資源與生命科學大學及芬蘭的VTT技術研究中心(VTT Technical Research Centre of Finland Ltd.)的研究團隊,使用不同方法測量人們的情緒反應,來探討食用不同優格會帶來什麼情緒效果。實驗參與者被分為三組,各組至少24位,分別被給予一組優格來嚐,優格都是同品牌並用同樣的方式標示,但有不同的口味或脂肪含量。實驗團隊接著用四種方法測試他們的情緒,包含新的情緒投射測驗及眼動儀追蹤。

 
    他們發現食用香草優格讓人快樂,而有著較低脂的優格帶給人們強大的正向情緒反應,結果也指出即使參與者對不同口味回報不同的喜歡程度,不同水果的優格〈如:草莓和鳳梨〉顯現出的情緒效果差異不大,對產品的熟悉程度對人的情緒也沒有影響。然而,嚐過優格後帶來的驚喜或失望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情緒。

 
    來自荷蘭的主要作者Dr. Jozina Mojet說:「我們很驚訝得發現藉由測量情緒,可以得到獨立於人們喜好之外的資訊,對製造商來說,這類的資訊非常有價值,能讓他們一瞥我們如何在意識之外,對產品做出反應。」
 
     研究者使用的新方法叫做情緒投射測驗(emotive projection test),用來了解不同優格對人的情緒有什麼影響。在食用完優格後,測驗先展示給參與者一些人的照片,並請他們為照片中人物的的六個正面與負面人格特質做評分。測驗背後的概念是假設人們會投射自己的情緒到他人身上,所以他們對他人的評論可以代表他們自己的情緒。
 
    研究團隊也探討優格的感官效果。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香草優格帶來強烈的情緒反應,並支持了過去的研究:在醫院的等待室或其他高壓力區加入少量的香草香氣,就能降低攻擊性,增進病人與病人、員工間的關係。

 
    Dr. Mojet表示,「我們正在尋找一個迅速有效,且不太貴也不花太多時間的方法去測量被食物激發的心情跟情緒的改變,我強烈相信感官和消費者研究應該被以有生態效度的方式執行,像這類的內隱方法能了解情境中不同因子〈來自於他的記憶或期待〉複雜的互動,並在未察覺的狀態下帶來意義。」

 
    總結來說,不同於傳統的外顯測量──直接詢問人們的感受,新的投射測驗室內隱的,不被人們的意識所控制,可以在產品進入市場前有效得收集資訊。下次心情不好時,不妨買些低脂香草優格讓你的心情在不知不覺變好吧!
 
圖片:https://c1.staticflickr.com/9/8363/8311122580_517fc4fce0_b.jpg
 

 

[正心專]每日八蔬果,快樂時常有

        你也許知道多吃蔬菜水果可以使你的身體更健康,但你可能不知道多吃蔬菜水果也可以使你的心理更健康,更幸福哦!最近有項研究發現,隨著每天攝取蔬果量的增加,快樂幸福也明顯增加。

        這項研究由英國華威大學和澳洲昆士蘭大學共同完成,研究人員隨機抽取超過12,000個受試者,測量並追蹤受試者寫下的飲食日記和他們的幸福感,然後研究者操控了一些可能影響快樂幸福的因素,例如經濟狀況跟個人遭遇等。結果發現──從不吃蔬果到每天八份蔬果,會增加生活滿意度。不但如此,快樂所增加的幅度就好像一個人從失業到有穩定收入,而且這份幸福感的改善還可以持續24個月。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跟蔬果中的抗氧化劑有關,其中胡蘿蔔素更被認為與樂觀有著密切的相關。胡蘿蔔、波菜、萵苣、南瓜......等都是富含胡蘿蔔素這個強氧化劑的蔬果。

         Oswald說:攝取蔬果使我們更快樂的效果遠比改善我們身體健康來的快速許多,我們都知道吃得更健康可以預防癌症,但促使人們去吃健康的食品是困難的。因為這樣的影響往往需要數十年,然而透過更多攝取蔬果所得到幸福感的改善卻是立即的。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多吃蔬菜水果對我們的身體是有益的,可是這通常很難使我們有動力去完成這件事,因為這對於健康的影響是久而緩慢的,相對來說吃蔬果來提升我們的幸福感卻是比較顯而易見的,所以此一研究也可以幫助一些營養學家來說服人們每天攝取更多蔬菜水果。

        昆士蘭大學的研究者Mujcic也說:也許我們的研究結果比起傳統我們所得知的還更能說服人們去做更健康的飲食規劃,因為這不再是為了降低十幾年之後的健康風險,而是當下就會得到的心理酬賞。

結語:

所以為了你的健康,也為了更加快樂,趕緊去多吃不同種類的蔬果吧!








資料來源:
1.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7/160710094239.htm
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8%98%BF%E8%94%94%E7%B4%A0

圖片來源:http://www.hiyuezhi.com/Public/Upload/Images/Course/2015-09-24/56036a0c8e93b.jpg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正心專] 友情萬歲、幸福加倍!



圖/pexels
                                                                                                                                                                                                                                                                                    
文/廖思涵

        回想與好友相處的時光,總是能感到開心,這些快樂的回憶,彷彿藍色天空中掛著一道彩虹,微微的透著繽紛的色彩,愉快的心情也勾起了嘴角,與好友的繫絆是深刻又幸福的。

        研究學家發現同儕的依附越高的青少年,其幸福感越高。「依附關係」原本指的是嬰幼兒時期因情感的需求,對主要照顧者所發展的親密的關係,其依附的型態會影響長大後的行為與自尊;而在青少年時期,開始轉為與同儕、朋友的依附。

        2016Balluerka等人在西班牙巴斯克地區找了21821218歲的青少年,進行幸福感與同儕依附、班級情緒智商的調查。大多數學者認為越幸福的人,其生活滿意度越高、有較低的負向情感與較高的正向情感,也就是所謂的幸福感,而這項研究主要聚焦於正向情緒的面向來探討青少年的幸福感程度;同儕依附的問卷題目如:「我能信賴聽我傾訴心聲的好友」,來了解其與好友依附的程度;班級情緒智商則如:「在這個班級,我們都能注意到我們的感受」,探討學生能在班上清楚的覺察並有意圖的瞭解團體的氛圍及感受,並且嘗試利用正向思維去修復團體中的負向情緒。

        結果發現,女生比男生的幸福感還高,年齡方面,年紀越小的青少年幸福感越高。班級的情緒智商與幸福感呈現正相關,而同儕依附感越高的青少年,其幸福感的程度也越高。研究者也發現,班級的情緒智商對青少年的正向情緒有正向的影響,代表了當青少年去覺察、學習如何在班上修補負向情緒,對他們自身的正向情緒也有幫助。

        常言道:「友誼是人生的調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藥。」我們不妨放下手機,好好的與好友來場深刻的對談、一同欣賞美麗的風景,加深彼此的情誼,讓彼此更幸福喔!




資料來源:
1.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11/161110084050.htm
2. Balluerka, N., Gorostiaga, A., Alonso-Arbiol, I.& Aritzeta, A. (2016). Peer attachment and clas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s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multilevel approach. Journal of Adolescence, 53, 1-9.

圖片來源:
https://www.pexels.com/photo/women-sisters-friends-young-42389/

【正心專】正向思考的誤區:在當下憂鬱降低,未來卻變嚴重




/詳見文末連結 /心理三 周子芸

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你可能會使用正向思考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度過難關。但是有研究者指出,當人們採取某種形式的正向思考時,當下的憂鬱症狀比其他人低,但隔一段時間後,這些人的憂鬱症狀卻比之前嚴重。來自紐約大學的歐廷珍教授(Gabriele Oettingen)及其夥伴在《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了研究,探討正向思考與憂鬱之間的關聯。
 
在研究當中,正向思考的意思是「對於未來抱持著正向的幻想」,研究者們分別以四個子研究來探討「大學生」、「小孩子」以及「想像情境」、「真實生活」這些不同的因素下,正向幻想會和憂鬱有什麼關係。

在第一個子研究當中,研究者找來了88位大學生,以半投射式測驗(註1)施測,請參與者們想像自己分別是12個開放式情境的主角,這些情境分為3個主題:成就、人際關係與健康(每個主題有4個情境),他們要在心中想像這些情境的結局,在紙上記錄結局與自己的感受後,再評定它們的正向性與負向性(兩個向度分別評定)。同時,讓他們填寫CES-D量表(一種測量一般人憂鬱症狀的量表)。過1個月後,再重複相同的測驗。

結果發現,有較多、較高正向幻想的人,在當下會比其他人較不憂鬱,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憂鬱症狀反而加重。發現這樣意外的相關後,研究者繼續找了小孩子,有109位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歷經一樣的實驗流程(測驗都改為小孩子適用的版本),這次隔了7個月才做第二次測驗。結果與第一個子研究相似。

探討完「想像情境」對於大學生、小孩子的作用後,研究者進而想知道「真實生活」中是否也有相似的情形發生。78位大學生參與了這項研究,他們在某一週的前四天,每天身上的提醒器會隨機響8次,每響1次,參與者都要評定「所想的事情或想像」的正、負程度(1=非常負向,7=非常正向),並在研究結束後填寫CES-D量表以測量憂鬱症狀及程度。相隔6個月後,再重複一次同樣的流程。結果也和第12個研究相似。

到底是什麼因素使得正向幻想與憂鬱症狀有這樣的關聯呢?研究者試著找出背後的機制,他們猜想是否因為正向幻想讓人沉浸於虛構的成功之中,反而付出的努力就變少了。因此他們找來148位大學生,同樣在第一次讓參與者們做測量幻想及憂鬱的測驗,2個月後,詢問他們有關學業的問題(如:「花了多少時間在準備課程上?覺得自己有多努力?」等),並且再做一次憂鬱量表。結果發現,對於未來所抱持的幻想越正向的人而言,課業成績低落有可能是他們憂鬱提升的部分因素。

這樣子描述下來,正向幻想似乎是迷魂湯,對於達成目標沒有實質的幫助。但其實並不一定,假設今天你想要降低過高的體脂肪,想像那個健康的自己的確會讓人心情不那麼難受。但如果你炸物、甜食不離手,又不運動,那麼幻想終究只能是幻想。這樣子對於未來的正向期待,是有助於人們在當下面對困難的打擊,但是否能達成目標,還是要看個人對於現實的評估以及努力程度。

------------------------------------------------------------------------------------------------------------------

 (1)半投射式測驗:結合了投射式測驗(如羅夏克墨漬測驗)與問卷法的一種測驗方式。特點是能夠同時測量參與者內隱的想法,也能夠有客觀量化的資料。

Reference
1.文章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2/160201125516.htm

2.文獻Oettingen, G., Mayer, D., & Portnow, S. (2016). Pleasure Now, Pain Later Positive Fantasies About the Future Predict Symptoms of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 345-353.


3.圖片https://www.flickr.com/photos/picsoflife/4034934033/?ytcheck=1

[正心專] 加薪加薪,真的就開心開心?





圖/見文末來源   文/李俁德

 努力工作了好一段時間,老闆終於把你叫到辦公室,你滿懷期待地走進去,最想聽到的是──

 加薪!

 天啊!加薪耶!好開心喔!薪水變多了就可以吃大餐、買衣服、出去旅遊,做好多會讓你覺得開心的事情。你陷入了無與倫比的幸福中,彷彿一切辛苦都有了代價。



但是,加薪真的能帶來幸福嗎?


人們通常都覺得收入增加了,生活滿意度肯定會跟著上升,然而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Christopher Boyce等人不僅想要探究在什麼情境下收入變動會對生活滿意度產生影響,還想知道收入變動對什麼樣的人影響最大。而他們在今年發表的研究指出:真正會影響生活滿意度的是在收入減少時,而且只有對高度審慎性[1]的人才會有重要影響,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現象被稱作損失厭惡效果,也就是對損失的厭惡遠遠大過於獲得的愉悅;而對於那些審慎性不高的人來說,其實收入增加或減少對生活滿意度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那什麼樣的人屬於高度審慎性的類型呢?根據五大人格因素論,這類的人通常有完美主義傾向、自我要求高、擅長計畫和分類、重視經濟目標等特質。因為資源的損失可能會威脅到個人的地會、經濟穩定、人際關係、自尊等,而人格特質是人類在處理威脅時的重要角色,高度審慎性的人通常會將經濟目標看得比較重要,因此當他們在經歷經濟損失時可能會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壓力,也更容易影響到生活滿意度。

Christopher等人的研究對象有兩批:第一批的資料來自於德國長期研究德國人家庭收入的研究組織,這些資料收錄了全德國人口的代表性族群,而Christopher他們所用於研究的是2005年時有做過人格特質的測量,並且從2005年至今的收入變動全部都有紀錄在案的資料;第二批研究對象是18527位成人及總共105558筆兩年未間斷的家計收入語生活滿意度的紀錄。

研究結果發現明顯的損失厭惡效果,而且無論損失程度大或小,都會對當事人的生活滿意度造成負面影響。將收入增加和收入損失各自進行分析時,也可以看到收入增加對生活滿意度並沒有那麼重要,而收入減少卻是與生活滿意度顯著相關。

Christopher Boyce因此建議:「比起企圖增加個人和社會收入,或許避免收入減少──即便是要以犧牲收益為代價──才是更好的選擇。」

收入的持續成長對於已開發國家中大多數的人民而言,並不是獲得更多幸福和愉悅生活的重要因素。我們應該將目標擺在經濟穩定以達到更好的幸福,同時保護那些經歷收入損失衝擊的人,而非一味地認為個人收入的增加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



-------------------------------------------
1:目前被廣為應用的五大人格因素論(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Costa&McCrea)分別為開放性(Openness) 、審慎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友善性(Agreeableness)、神經質(Neuroticism)


資料來源:
1.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3/160310111843.htm
2. Boyce, C. J., Wood, A., & Ferguson, E. (2016).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oss aversion: Conscientiousness predicts how life satisfaction responds to losses versus gains in incom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 ​471-84.
圖片來源:

http://www.publicdomainpictures.net/view-image.php?image=3818&picture=woman-holding-money


[正心專] 與陌生人交流,提升正向經驗。



圖/見資料來源    文/蕭丞棟

          窗外黑壓壓的一片,伴隨著街燈快速閃過,離家鄉還距離半個台灣遠。伴隨著車內的錄音廣播,大嬸的閒話家常,沒有電影中的追殺戲碼,更沒有網路上所說的巧合豔遇,沉重的空氣鎖在移動的車廂裡,手指滑過一個個事不關己的人生經驗分享,在回到台北之前,時間不曾前進。


          但有沒有想過,違反直覺的,與陌生人交談可以提升正向經驗。以往搭車通勤的時間,與陌生人事毫無互動關係的,彷彿與社會建立的默契,與陌生人有段無形的距離。根據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教授Nicholas Epley的一項新研究,人們並不了解社交聯繫的好處。


          研究在火車與公車站進行,兩名研究助理先行到車站紀錄乘客性別、種族,然後邀請單獨乘車的人們參與,避免人們與同行朋友、家人或熟人的談話。研究助理隨機分配通勤者到三個條件其中之一,分別為:連接組、孤獨組或控制組。連接組的參與者被告知,嘗試與車上的人談話,建立連結,時間越久越好。孤獨組的參與者被告知孤身一人待在車上,專注於自己與前一天的自己。而控制組則被告知不要改變平常的通勤行為。另外乘車前參與者會拿到回饋信封,在結束後,填寫十項人格量表(TIPI),乘車期間行為紀錄,總體正向性評估並拿到5美元的禮卷回饋。


          Epley希望從研究中檢驗一個社會矛盾,那就是為什在社會關係中受益最大的人們,更喜歡孤立於陌生人之中。研究中請三項條件的參與者填寫一份調查,以衡量遠程社會參與對孤立的實際後果。Epley說,連接組的參與者在實驗中具有最積極的體驗。最重要的是,連接組的參與者比起孤獨組在報告中提及顯著且更正向的體驗。


          有趣的是,人類是社交動物,並且發展了自己的語言符號文字系統,在符號與文字賦予的意義底下,排列組合成為經典文學與藝術巨作。可惜的是,在通勤文化底下,人們卻關閉了探索世界的感官與社交行為,向對著窗外大表驚奇的孩子行嗤之以鼻之禮,然後回到虛擬的社群網站中,參與好友的人生紀錄。


          而我們可以提醒自己,在下次通勤回家時,不訪先觀察車廂內乘客的行為,找到與自己興趣相投的人,試圖搭話、聊天,建立交流。或者試圖認識座位旁的陌生人,交流近況,理解雙方興趣,除了溝通本身建立的體驗之外,眼界也將因此更開闊些。


          下一次,主動與身邊的人們建立交流吧!

-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4/07/140717141851.htm
圖片來源:
https://c8.staticflickr.com/6/5046/5356614215_2b2afd4bc4_b.jpg

[正心專] 別再把孩子關在家了!孩童戶外活動好處多


文/心理三 吳依穎 圖/Pexels

    資本主義的21世紀社會,許多父母工作繁忙,總是難以陪伴孩童玩耍、娛樂。所謂「iPad保母」、「電視機兒童」等由3C產品陪伴長大的小孩就是這類孩童的典型範例。的確,資訊時代3C產品的重要性無法否認,不過,帶領兒童到戶外走走似乎是十分必要的。由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范瑋倫(Gretel Van Wieren)助理教授所領導的研究顯示,戶外活動似乎對於孩童的靈性、行為發展及培養健全的身心靈均有很大的幫助呢!

    這個研究中找來了10名7~8歲的孩童進行一連串的調查,如:深度訪談、繪畫及日記分析、行為觀察等。不僅在孩童習慣的環境下觀察他們的行爲和表現,也透過孩童們的父母了解小孩的狀態。研究結果顯示,一個禮拜會花5至10小時在戶外活動的孩子們,會和大自然培養出強大的精神連結,處在自然環境下會感到平靜,且對於保護地球及環境會有更深刻的想法和責任感。此外,親近大自然的小孩,許多能力上也會表現較好,如美的欣賞(色彩知覺、對稱性和平衡等項目)、或者想像能力(含好奇心、想像力和創造力等)。

    在正向心理學領域所歸類的普世美德和價值中,「靈性」為能讓大眾培養美德和獲得價值感的其中一個重要方法。究竟何謂「靈性」呢?簡單來說,靈性就是追求生活中神聖事物。任何平凡生活中的事物只要轉化了其意義,都能具有靈性。打個比方,雖然國旗只是一面旗子,但是對於美國人來說,卻象徵了國家的主權,而法律也規定人民必須尊重國旗,這樣「美國國旗」就被賦予了神聖的意義。當今天一個事物具有神聖意義時,人們就會關懷、珍惜、保護,而這個過程就是發揮「靈性」。研究結果顯示,崇拜靈性事物可以讓人有超脫世俗意義的價值和目標,且能適當發揮「靈性」這個強項的人,也會有比較好的生活滿意度,平時較一般人更容易進入心流(Flow,註1)狀態。大多數的孩童在大自然環境中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聖感,如打雷、下雨或者花開花落的過程,且容易在世界中產生參與和歸屬感,這大概是為什麼大自然可以培養孩童的靈性吧!


     總而言之,大自然對於孩童的發展及許多能力的養成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親近自然的孩童不僅可以培養靈性,也可以擁有較健全的身心靈。在自然環境中,許多變數給予小孩想像和問題解決的空間,也間接地培養了他們欣賞美的能力。下次有空不妨暫時遠離3C保母,帶小孩去大自然中探索吧!



-------------
註1:心流(Flow)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資料來源:
1.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4/05/140501101137.htm
2.Gretel Van Wieren, Stephen R. Kellert. The Origins of Aesthetic and Spiritual Values in Children's Experience of Nature. Journal of the Study of Religion, Nature and Culture, Vol 7, No 3 (2013)

[正心專]想想過去使你更樂觀!

/高醫心理三 劉安慈

        儘管生命中有許多人事,如雪泥鴻爪、鏡花水月、如露如電、如水漚泡沫,但你是否會在經意或不經意當中,在發生或早已忘卻裡,讓那些值得懷念的人與事,在暗地裡不斷湧現呢!這種懷舊的情懷,其實不僅僅可以讓你回味過往的甜蜜時光,好處範圍亦可擴展到未來喔!

        懷舊是指懷念往事和舊日有來往的人。根據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的提姆.維爾德舒特(Dr. Tim Wildchut)教授等人在2013年發表於《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的研究指出,懷舊情懷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且會讓個人可以保持心裡的舒適感,減少孤寂、無聊、焦慮等負向情緒,進而增加正向情緒。

        提姆.維爾德舒特教授等人認為,懷舊情懷不只讓你能談論過往,還會讓你對未來更加樂觀與富有信心。其研究團隊設計了三個實驗來證實他們的理論。在實驗一當中,來自南安普敦大學的102位實驗參與者(9210男)被隨機分派為兩組----懷舊組與對照組,懷舊組被要求回憶過去值得懷念的事件並寫下來,對照組則回憶過去發生的普通事件並紀錄下來,結果發現,懷舊組在敘述懷舊事件時所用的樂觀詞彙數量遠遠多於紀錄普通事件的對照組;在實驗二中(345319男),分別讓懷舊組聽懷舊歌曲,對照組聽一般歌曲(已經驗證不會激起懷舊情懷),再請他們回答問題,結果顯示,懷舊組所表達出來的想法比對照組更加的積極樂觀,且自尊亦較高;實驗三(6915男)為提供懷舊歌詞與一般歌詞(已經驗證不會激起懷舊情懷),並要求參與者們在看完後說出感受,結果發現,懷舊組所陳述的感受比對照組更加樂觀,自尊也較高。

        從上述三個研究結果可得知,懷舊情懷可以增加樂觀與自尊。提姆.維爾德舒特教授認為,懷舊會提升自尊,保持自我價值之感,反過來增加樂觀的情緒,進而促進對未來更加美好的看法。

        很多人都喜歡活在過去,因為總是過去的日子最美,當你深陷入懷舊的思緒,彷彿又回到舊時的那些日子裡,或與他慢地遨遊,或敞懷大笑,這種緬懷的心境可以增加樂觀度與自尊,但事情總是過猶不及,因此,也不可以一直懷念過去,而是要在過去與現實生活之間維持平衡喔!


參考文獻: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3/11/131113080220.htm

圖片來源:https://stocksnap.io/photo/J13BCL98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