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Makes Us Happy ?
圖/見資料來源 文/鄭茜馨
任何偉大的宗教或包羅萬象的哲學思想都在討論著今生或來世的快樂問題。
——更快樂 Tal Ben-Shahar
我們活著的目的,都是為了得到快樂;大家的生活雖不盡相同,目標卻一致。
——安妮的日記 Anne Frank
「快樂(Happiness)」是一個人們鍥而不捨地追尋的人生課題。從古至今都在談論「快樂」的秘訣,遠至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近至現代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大家對於「怎樣才能活得更快樂」眾說紛紜。近幾年,坊間更是充斥著許多自稱為「達人」的人士所撰寫的相關書籍。但是,到底怎樣才能「快樂」呢?最新哈佛長達75年的研究提出,快樂的秘訣只有五個字——快樂就是愛,僅此。(Happiness is love.Full stop)。
故事要從1938年開始說起,當時哈佛的衛生系主任Arlie Bock教授不解為何整個學界都在探討「人為什麼會生病/失敗/潦倒」,怎麼都沒有人研究「人要怎樣才能幸福/健康/成功」呢?
於是Bock提出了一項野心勃勃的計畫,打算追蹤一群年輕人,將他們從青年到遲暮的人生高低起伏、狀態境遇,點滴不漏地紀錄,並分析他們的一生,最終就是為了找到此問題的解答——怎樣的人,能夠達到「人生繁盛」(human flourishing),成為人生贏家。
此研究正是著名的「格蘭特研究」(the Grant Study),這是一項堪稱史上歷時最長的縱向研究。由268位當時哈佛心理學系的男大學生參與此研究,這些人在長達75年的漫長歲月中定期接受一系列包含智力(IQ)、飲酒習慣、家庭關係……等等多種身、心理的測量和調查。在這期間,他們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金融海嘯、經濟復甦、悲歡離合、婚喪喜慶,有些人順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些人則是英年早逝。
在研究者不屈不撓的追蹤下,最終這268人中的確出現不少成功人士。迄今有4個美國國會議員、1個州長、1個美國總統——約翰·F·甘迺迪(John F.
Kennedy)。但甘迺迪的資料早就被白宮單獨拿走,估計要到2040年才會解密!
主持這研究整整32年的George
Vaillant對此研究做了些深入的說明:
1.
酗酒是一種強烈毀滅性的疾病。在格蘭特研究中,酗酒是造成這些人與他們妻子離婚的主要原因。酗酒和精神官能症與憂鬱症也有關,而且酗酒加上抽菸,則會是造成此人英年早逝的主因。
2.
智力超過110後,便不再對收入有任何影響力。智商於110~115範圍或超過115以上的人們,在收入方面便不再有明顯的差異。
3.
這個結論或許能取悅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幼年時和母親的親密關係大大地影響成人後的生活狀態。
l 相較於幼年未受母親完整照顧的人們,那些與母親有緊密的親密關係者,平均收入為87,000美金,高於前者。
l 幼年與母親關係較差者,老年時較易得「痴呆症」(Dementia)。
George Vaillant對這個花費了兩千萬美元、長達75年的研究下了一個精簡的結論,他說:「結論就是五個字——Happiness is love.Full
stop.(快樂就是愛,僅此。)」
人生的快樂幸福不在於你有沒有豪華房車、是否功成名就,只要找到一份真愛,無論是親情、友情或是愛情,你就能成為真正的人生嬴家!
參考文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