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詳細請見文末連結 文/心理三 許琞崴
「失敗為成功之母」,在我們遭遇挫敗的時候,常常都會從旁人口中聽到這句話吧。無 論是鼓勵或只是安慰,聽了這麼多要我們勇敢面對失敗的金玉良言,但仍然不斷遇到挫折時,是否會懷疑累積失敗真的能導向成功?某些很明顯甚至於可以說是愚蠢的錯誤,也能成為成功的養分嗎?
在求學的過程中,都會面對到許多大大小小的測驗,例如段考、升學考試,而出了社會,便會遭遇到更多無形的考驗,上司交派的任務、客戶的要求等等,學習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不會是輕而易舉的過程,當然也不太可能第一次接觸就直達問題中心,必須依靠不斷的嘗試,逐漸接近我們需要的答案。
大量的嘗試免不了會失敗,同樣的問題為何有些人不斷失敗,有些人卻能有效率地學習並找到答案呢?關鍵就在於「有意義的失敗」。2014年刊登於實驗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的一篇研究指出,當錯誤能有意義地與正確答案相關時,有助於我們學習的記憶,相反地,錯誤和答案之間不具意義時,則可能無益甚至阻礙學習。如何使每一次的失敗變得有意義呢?答案是面對未知時做出「有意義的猜測」,意即可以和正確答案產生某種程度上連結的嘗試,例如喝咖啡時覺得苦,加了一匙糖後卻變得太甜,下次喝咖啡就會記得上次加一匙太甜,因此這次加了半匙糖就剛剛好。
研究中徵求65位年輕人和64位老年人進行學習詞彙的作業,將年輕人和老年人各自分為兩組,一組為詞意學習組,即以詞彙的類別為提示進行學習,另一組為詞幹學習組,即以詞彙字母為提示進行學習;兩組內又各自分為無錯誤學習組,即提示後立即告知答案,以及嘗試錯誤組,即要求參與者根據提示做出兩個猜測之後才告知答案,完成詞彙學習作業後,再進行記憶測驗,比較不同組別根據提示所習得的詞彙數量。結果發現,以詞義學習且嘗試錯誤的組別學習效果最好,而以詞幹學習且嘗試錯誤的組別則使記憶效果變差,無論對於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有同樣的效果。研究者推測,根據詞彙類別做出的猜測雖然是錯誤的,但和正確答案都屬於同一個類別,在意義上有相關性,有利於學習者組織詞彙概念,因此能有較好的學習效果。
此外,在網路雜誌心理學和老齡化(Psychology and Aging)中,加拿大的研究人員挑戰以往認為「無誤的學習較有利於老年大腦」此一論點,兩個獨立的實驗中分別徵求一群年輕人(平均年齡20歲)和老年人(平均年齡70歲),與上一個研究類似,年輕人和老年人各自進行兩種情境的詞彙學習,一種情境為試誤學習(trial-and-error learning,TEL),即給予有意義的線索(例如類型),並要求做出兩次猜測再給予正確答案;另一種情境為無誤學習( errorless learning,EL),即直接給予正確答案要求記憶,結束學習後再進行回憶判斷測驗,要求參與者依據不同條件判斷詞彙是否有學習過。結果發現試誤學習的情境相對於無誤學習的情境更有利於學習記憶,而老年人在兩種情境的學習差異更是年輕人的2.5倍。研究人員認為試誤學習需要使用到更多認知資源,每次嘗試失誤的經驗都可以成為一條路徑,重複交疊與連結至正確答案,這種過程雖然較費時耗力,但可以組成豐富的知識背景,有利於日後重新提取。而無誤學習則是較被動的方式,連結至答案的路徑單一且架構脆弱,不利於記憶鞏固。對於老年人而言,更豐富的學習過程對於延緩認知能力下降有重要意義,不同學習材料或方式對於記憶老化的影響還有待更進一步研究。
研究結果告訴我們,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用為數不多的嘗試就習得一項新的知識或技能,有所依據的嘗試和猜測可以讓我們的大腦留下更多導向正確答案的連結網絡,日後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問題時,就能夠快速的啟動連結而產生答案,也可以以此為基礎,發展出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綜合以上所訴,「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真有其道理,但要記住,必須是「有意義的失敗」才能有所成長喔!
資料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